试题详情
- 简答题你如何看待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识本质?
-
关于鲁迅小说的意识本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种观念在20世纪50~70年代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从50年代起,在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分析为纲领,以对《呐喊》、《彷徨》客观政治意义的阐释为主体的初具脉络的《呐喊》、《彷徨》研究系统。这种观念就是这一系统的产物。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此观点1985年由王富仁博士第一个提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此后再没有人突破这一观点,也再没有人在《呐喊》、《彷徨》的研究方面,超过王富仁博士。从一定意义上讲,王富仁博士的这一研究,是关于鲁迅《呐喊》、《彷徨》研究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的代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
前一种观点的缺憾:前一种观点虽也有道理,但却有着明显的缺憾,缺憾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这个缺憾不在于它结论的正确性与否,而在于这种观点中所包含的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无法统领与这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小说的艺术内容;反过来,小说的艺术内容也难以与所剔析出的思想内容相契合。例如,支撑这种观点的关于阿Q革命的描写,在鲁迅的作品中原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这种观点的统辖下却被大大强化了;在原作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则被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在阿Q革命的表现中,其积极意义被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极意义只剩下了轻描淡写的几笔。这样的结果虽然能说明鲁迅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内容,但《阿Q正传》中描写阿Q革命的那几章所具有的喜剧性质便没有了内容上的依据。因为,按鲁迅的说法,“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显然,《阿Q正传》这几章的喜剧形式是为了满足“批判”、否定的思想内容(无价值的东西)而采用的,而在“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一观点需要下所进行的这种分析以及得出的对阿Q革命行动肯定的结论,正好与喜剧艺术形式的否定功能相矛盾。
(2)这种观点也不符合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实际。五四时期的鲁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而不是实际的社会政治革命;他信奉的是个性主义,认为民众只是示众的材料或看客,他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民众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主力军。
所以,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也能从鲁迅当时的思想中得到实际的验证,与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更吻合。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坚持在上海“孤岛”用笔来“死守一条(上海
- 简论左联的成就和贡献。
- 革命文学论争
- 下列属于爱情诗集的有()。
- 鲍照,字明远,世称()。他擅长写()言歌
- 1949年以前,赵树理发表了许多名重一时
- “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小说中的人物
- 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发生在()。
- 1937年,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萧军、萧
-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 田汉发表在《创造季刊》上的()和发表在《
- 下列文章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有(
- 下列诗歌反映了反帝反种族歧视思想的是()
- 乡土小说
-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
- 如何评价“无产阶级文学”口号?
- 鲁迅小说《阿Q正传》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具
- 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阵地是()。
- ()和()代表着十七年代军事题材的长篇小
- 简析先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