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试结合《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加以分析。
- 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鲁迅对封建制度下的旧文化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这恐怕是中国近百年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唯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对传统的愤闷,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例如《狂人日记》中反映出的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吃人,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明比喻为“吃人的筵度”,而传统中国也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度的厨房”。能说出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这种人也只能是“狂人”。鲁迅的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因为只有偏激才能打破旧的营垒;用逆反思维会促使人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批判传统同时也是自我否定;鲁迅是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决绝和偏激并不是将所有传统文化一竿子打死,而是针对传统文化中的病症下猛药。对于传统文化,鲁迅的态度虽然看起来极为强硬,甚至偏激,但事实上他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并且造诣颇深。因此,就鲁迅本身来说,他对于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的反对。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 废名《桥》的体裁是()
- 以《灯下漫笔》为例,试析鲁迅散文形象性与
- 《透明的红萝卜》着重表达的是感觉。
- 在《故里三陈》里,善于接生的是()
- 农家的代表人物是()
- 周历七月七日,又名“乞巧节”、“情人节”
- 商代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日食、月食的载
- 鲁迅《影的告别》呈现哪些选择的可能?()
- 小说《棋王》的主人公是“捡烂纸的老头”。
- 《呼兰河传》的体裁是()
- 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与菊子姑娘相恋
- 《仓颉篇》的作者是()
- 《边城》中,“爷爷”明知天保兄弟都追求翠
- 下列说法,符合小说《呼兰河传》的有()
- 戴望舒《乐园鸟》的结构特征是()
- 《道德经》诞生地是()
- 僧一行曾被“推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 《纪实与虚构》在结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装
- 华夏烹饪的鼻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