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和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先后面世,确立了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
- 沉沦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是作家许地山的笔名。
- 《灭亡》中的杜大心是“恨”的化身,而()
- 在小说《伤逝》中,鲁迅不厌其烦地用了“(
- 《寒夜》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
- 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
- 围绕着()的小说《华威先生》,发生了抗战
- 1985年“()”文学诞生,其主要作家均
- 王安忆最崇拜的外国作家是()。
- 为什么说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得
- 曾与梅兰芳齐名,有“()”美誉的戏剧家是
- 把汪曾祺称为“小悲小欢的写手”的评论家是
- 马原在的小说里,回到文学本身,主要意味着
- ()是作家阎连科塑造的农村拾荒孩子形象。
- 穆旦诗歌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是“()
- 余华的先锋小说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举例分析
- 1987年池莉发表了《()》,被认为是新
- “()”造成了一个“小诗的流行的时代”。
- 《()》是老舍继《骆驼祥子》之后又一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