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以一部作品为例,说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
  • 荒诞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风靡西方剧坛。
    《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两幕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人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已经离开了自己的本质,成为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失去了个性的小零件。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代表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
    贝克特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连串无意义的失败和痛苦的记录。他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为此,他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简直使观众倒胃。这不可思议的东西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在作者看来,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痛苦的、零碎的,人与人的关系任凭理性是永远也说不清的。因此,他认为在剧中表现连贯的情节是胡编乱造,蒙哄观众。而他所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中还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人物疯疯癫癫、充满梦幻意识的外观和舞台布景的莫名其妙,都源于人们的痛苦、恐怖的内心。这种隐藏在荒诞外形下的痛苦和恐怖,也正是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死亡的惨淡人生和苦闷绝望的心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