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
  • 革兰染色原理:
    ⑴通透性说:主要是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含有较多类脂质,而肽聚糖含量较少。当用酒精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细胞脱色,经复染后,染上复染液(复红)的颜色;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多且交联度大,类脂质含量少,经酒精脱色后,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酒精不易进入菌体脱色,故细胞仍保留初染液(结晶紫)的颜色。
    ⑵化学说:G+菌菌体含有大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紫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菌体不易脱色。
    ⑶等电点说:G+菌低于G-菌,G+菌带负电荷比G-菌要多,G+菌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结合牢固,因而不易脱色。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方法)如下:

    结果判断: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染色的临床意义:
    ⑴鉴别细菌;
    ⑵选择药物;
    ⑶与致病性有关。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