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生生不息,就一定在多个领域有所传承和超越。世界历史要承载进步,各国或各文明之间就要有所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文明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形式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学术传统(其中尤其是直接反映历史连续性的史学传统)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文化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的表现。
- 中国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历程。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
- 2013年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
-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 材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
- 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僧问: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
-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
-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
-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
- 在汉光武帝时期,学生要想进入最高学府——
-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
-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