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近代以来欧美强国的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材料一:伦敦,1600年人口20万,1750年,人口67.5万(占全国人口的11%)。人口的增长,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伦敦定期货运服务在16世纪2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伦敦还是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伦敦全国干线公路枢纽地位形成于1730—1750年间,伦敦还是全国的信贷网中心。当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侵占阿姆斯特丹后(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打击了处于巅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开始取代它的位置,发展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27年7月,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长岛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试图稳定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主动调低利率,引导资金回流英国,维持英镑汇率稳定;增加美国产品出口,用低利率促进纽约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 ——节选自《大庆晚报》2009年4月25日 材料三:美国和西欧各国存在着许多共性,如共同的历史、文化、政治价值观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这是它们之间建立联盟的可能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政治或经济利益上的一致。……只是在大战以后,西欧与美国都面临着一个它们认为的“共同的劲敌”——苏联!这才使它们“求同存异”结成联盟。 ——《欧洲在美国心目中地位的变化》 材料四:公约的初衷并不在于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在它所代表的是什么……表明了战后欧洲(和美国)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一种分享信息并在国防、安全、贸易和货币制度及其他许多领域里合作的意愿。 ——《战后欧洲史》 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货币体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
特点: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崩溃。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超过英国,世界贸易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一定的创伤。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
- 在19世纪中期的伦敦最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材料一: —&
-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
-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
-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
-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
- 物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方艺术文物馆。该
- “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只要从
- 下图是15世纪海洋上远航的帆船,据此我们
- 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 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
- 货币与国家、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影响国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
-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
- 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顺序是(
-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的序言
- 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
- “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