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幼儿阶段常常会出现“破坏性行为”如看书时,有时会撕破书;区域活动时,会将玩具弄的满地都是;有时会拔出下水的管子,让水往外流,等等,结合实际谈谈您对此行为的看法及指导建议。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性破坏行为”和“有意性破坏行为”两类。“无意性破坏行为”主要发生在小年龄幼儿身上。
游戏中出现的“有意性破坏行为”集中在三岁左右幼儿身上。这个时期的幼儿,大多数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她们对游戏的兴趣不于游戏活动的形式、内容,而是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游戏中,她们不会满足于既定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往往会用一些“破坏性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存在,这样她们会感到新鲜、好玩。由此可见,幼儿的“有意性破坏行为”实质上是幼儿的自我意识的萌芽,表现了一种探索精神,是最初的思维活动。
(2)幼儿不良情绪的宣泄。
(3)幼儿对失败手足无措。幼儿出现破坏性行为也可能是其较长时间的探索不成功,其行为停留在无意义的反复摆弄和操作上,失去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信息。
(4)、幼儿正常的探索行为。
(5)、有些幼儿为了引起教师或家长的注意,故意做出一些破坏性的举动以满足被关注的心理。
指导建议:(1)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教师首先要分清楚是“无意性”还是“有意性”。对于无意性破坏行为和探索、认知性的有意破坏行为,教师要给与宽容,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支持;对于不良情绪发泄或报复性的破坏行为,教师应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好教育,指出幼儿错在什么地方,让幼儿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同时还应交给他们正确的处理方法。
(2)建立亲和的师幼关系及亲子关系。成人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感受,共同分析有意破坏行为形成的原因。
(3)合理疏导情绪。当幼儿受到挫折并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时,成人一方面要热情关心他们,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及时地安慰他们,缓解他们的不愉快情绪。另一方面又要严肃地帮助他们,指出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4)好奇心是促使幼儿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去探索而获得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并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幼儿因此导致的破坏性行为,不可指责和惩罚幼儿,可以在一起讨论并生成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支持幼儿的创新与创造。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从安全角度考虑,玩具的体积和重量的关系是
- 通风即()的流通。
- 水是人体各种组织的重要成分,能协助体内生
- 婴幼儿喉部保护性反射机能尚不完善,若进食
- 急性阑尾炎的压痛点位于()
- 在扎伤的处理中,首先要将伤口用()或生理
- ()是构成各种酶的主要原料,人体内有数干
- 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园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4-7岁幼儿膳食
- 我国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 ()可以保护易感人群(幼儿)。
- 消化道传染病发生后,水杯、食具和毛巾不可
- 在人体内属于()的有:铁、锌、硒、钼、铬
- 采用电动或机械装饰的玩教具,要防止漏电或
- 训练幼儿使用筷子应注意()。
- 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是保育员根据不同要求
- 学前教育机构在冬季开窗通风的时间一般为每
- 要加强对体弱儿的全日观察,以下选项中观察
- 小儿体格测量应包括:头围、胸围、牙齿、身
- 托幼机构室外大型运动器械如滑梯、攀岩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