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结合作品,论述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
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来。阿Q是一个具体的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住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为饥寒所迫、曾参与过盗窃活动。他的性格有不少矛盾之处,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常常自欺欺人,但有时也真干实做。
他曾经仇视革命,后来又拥护革命,严于“男女之大妨”,又贸然向吴妈求爱,其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缺乏理性自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地服膺异己的封建伦理文化;二是本能地适应异己的吃人的社会现实。
他盲目地接受“古圣贤”的道德说教,因而很正统,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对“男女之大妨”历来非常严,也跟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尊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圣训,他不只是盲目服膺个别的封建伦理教条,对于整个以等级制度和弱肉强食为特征的封建伦理文化,他在理性上都是认同的。所以,赵太爷、假洋鬼子打他,他从未想到要反抗。在审讯时,不自觉地就要跪下。所以,直至被杀头,还不能觉悟。
阿Q适应当时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精神胜利法。脱离现实,盲目自尊,敏感忌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世界中得到满足。一贫如洗,却夸耀未曾有过的“先前阔”和不会有的“儿子阔”。挨打后,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走了,被王胡打了,想通过骂假洋鬼子报仇,被假洋鬼子打了,又以凌辱小尼姑出气,通过精神胜利法,暂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革命到来时,他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白日梦中,再次获得精神胜利的满足。
鲁迅以辛亥革命来描绘阿Q形象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表明阿Q式的奴性灵魂和愚昧麻木状态是所有现代改革和革命的巨大思想障碍。阿Q为摆脱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丝毫不能改变他失败屈辱的生存状态,反使他一次次屈从于现实,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所以,阿Q的悲剧不仅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精神的一个侧面,即人的生存困境难以摆脱。阿Q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典型,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一种人类普通弱点的代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
- 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
- 简述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
- 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
- 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
- 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放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
- 《阿Q正传》是怎样表现阿Q形象的一般特征
- 政治讽刺诗《追赶时间的人》出自()的手笔
- 《人的文学》作者是五四时期倡导“人得文学
-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有哪些独创性和开创
- 老舍《四世同堂》包括()、()和《饥荒》
- 汪静之是()的代表,“深锁在园里,伊满怀
- 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
- 1930年,()成立,之后又改组为以个人
-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
- 现代诗派
- 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
-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都市消费文
- 1926年,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
- 《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