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分析老子所说的“天之道”、“人之道”的思想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人之道”则指当时损人利己、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秩序。
这里透露出老子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平衡的规律。但他忽略了这个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规律;事物双方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就是动态的不平衡。一切“顺其自然”,不去创造条件使不合理的现象发生转化,期望的平衡是无法出现的。
老子的这种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对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进而用
- 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什么?
-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
-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创始人是谁
- 试分析项羽性格的矛盾之处?
-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R
- 阅读,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
- 下列《宝黛吵架》的人物语言中,表现了人物
- 《别赋》是一篇典型的()
- 阅读《书愤》,回答问题 早岁那知世事艰
- 老子是中国古代到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竹子百
- “伤痕小说”
- 《诗经》古称()或(),汉代以后才成为儒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容忍与自由》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
- 论语
- 简述古诗十九首。
- 汉代时有“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
- 分析《早雁》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
- 贾平凹笔下的“秦腔”,象征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