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请介绍现代和近代的主要篆刻家。
  • (1)王大炘
    王大炘(?——1924)字灌山,亦作冠山,号冰铁,别署巏山民、南齐石室、食苦斋、冰铁戡,江苏吴县人。二十多岁后移居上海,以行医为业。特别癖好金石之学,得吴昌硕指授,对古玺印、封泥、钟鼎、镜铭、砖瓦、汉魏石刻文字以及皖浙两派都有深湛的研究。其作品出入皖、浙两派间,变化甚多,尤其得吴让之、吴昌硕两家的精华。刻印速度较快,善对客奏刀,边闲谈边作印,一时名流都纷纷求刻。其作品深得艺坛赞许,与吴昌硕(苦铁)、钱瘦铁并称“江南三铁”。其著作有《斋吉金考释》五卷、《金石文字综》一百零五卷、《缪篆分韵补》五卷、《印话》二卷、《冰铁戡印印》五册、《王冰铁印存》二册及《石鼓文丛释》、《说玺》等。
    (2)齐璜
    齐璜(1863——1957)因出生在湖南湘潭的白石庄,所以取字白石,号濒生、阿芝,还有许多别号,如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三百石印富翁、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又因年轻时当过木工,还有别号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劳动人民出身的艺术家,从小家贫,他当过牧童、木工、雕花匠,曾以画像为业,二十七岁时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画师,才开始研习诗文,正式学画。三十多岁时才正式研究刻印。“印见丁黄始入门”。他看到了浙派丁敬、黄易的印谱十分钦佩,通过十年的苦学,篆刻方面才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他有“姓名人识鬓如丝”的诗句。四十岁后,白石曾五次游历名山大川画了很多山水画稿。由于军阀混战,五十岁以后避难至北京,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书画篆刻为生。好友陈师曾、徐悲鸿在画理上给他的影响很大。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白石老人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篆刻作品。白石的一生,是艺术创造的一生。他的画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兼有民间艺术的纯朴和文人画洗练的笔墨,构图新颖,扩大了前人取材的范围,作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上综合了《麓山寺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和金农、吴昌硕等家之长,无论篆书、楷书都有一种结体峻整、笔势刚健古拙的特点,行书也挥洒自如,奔放奇纵。白石的诗作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题材信手拈来,有时又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情趣。在白石擅长的各项艺术中,他自己的评价是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白石的刻印初以浙派入手,后师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又学《天发神谶碑》改变了他的刀法,学《三公山碑》改变了他的篆法,又把秦权量章法舒展、气势纵横的意趣融入印中,汉代将军印斜欹跌宕,乱头粗服,直往直来的作风也对他启发很大。他刻印最反对“摹、作、削、蚀”,而在章法上重视疏密的安排,整个作品具有一种气雄力厚、痛快淋漓的独特风格,开辟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作品国内外印行很多,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齐白石画集》、《白石印存》、《白石老人自述》等。
    (3)丁尚庚
    丁尚庚(1865——1935)字二仲,号潞河,后以字行,别署十七树梅花馆主人。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通州(今江苏南通)。少年时居北京,以画鼻烟壶谋生。后定居南京。曾在前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金石学,曾有他人为之编集的《宾园藏印》二册,《熙园集印》八册出版。
    丁二仲幼年即好篆刻,每日在砖上摹古印数方。中年起留意古铜器凿款,摹古玺时常参以《散氏盘》、《毛公鼎》法,篆刻取法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诸家。以切刀法仿汉印,也常结合大篆书体治印,破碎一任自然,不事修饰,印坛对其毁誉不一。所作印有秦汉遗韵,有时也不拘成法,朱文当白文刻,白文当朱文刻,以求印章上的创新。邓散木评丁二仲的印说:“近代篆刻家除吴缶老(昌硕)、泥道人(赵古泥)而外,我最佩服的有两人,一个是通州丁尚庚二仲,一个是湘潭齐璜白石”,并认为丁二仲与齐白石是“一时瑜亮,各有千秋”。
    (4)易憙
    易憙(1873——1941)字季复,号大厂(庵),原名廷熹、孺,别署孺斋、念翁、肿翁、外斋、屯老、大厂居士、大岸居士等。广东鹤山县人,早年肄业于广雅书院,又东渡日本留学,后居北京,辛亥革命后长期居住上海,曾在暨南大学、国立音专任教。在音乐、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著有《双清池馆集》、《大厂词稿》、《大厂画集》、《玦亭印谱》、《孺斋印存》等。篆刻初学黄士陵,后专师古玺,以六朝造像法刻边款,别具情趣。
    (5)赵时棡
    赵时棡(1874——1945)初字献忱,号纫苌,后号叔孺,别署蠖斋、娱予室等。因珍藏有汉延熹、魏景耀二弩机而自号二弩老人。寓上海时滨河而居,早晚时闻舢船摇橹之声,因名书斋为“橹声室”,又因宝爱南朝佛像题名,又以“南碧龛”名其室。浙江鄞县人。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他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好收藏,有商周秦汉铜器数百件,其中以“叔氏宝林钟”、“师虎簋盖”、“虢叔簠,、“中王父敦盖”、“魏景初元年帐铜构”等为精品,所画花鸟草虫名重一时,尤擅画马,传说十岁就能当众挥毫画马,书法工四体书,受赵孟頫、赵之谦影响颇深。
    他的篆刻影响最大,初学浙派,后学邓石如、赵之谦,取法秦汉玺印又兼及宋元圆朱文,仿汉印之作秀雅中见雄劲朴茂,刻圆朱文章法匀整,刀法流畅,全无板滞疲软之病。当时的书画家和收藏家都以得到他的印章为乐事。现代著名篆刻家叶潞渊、陈巨来都为赵氏的高足。赵氏的著作有《汉印分韵补》、《二弩精舍印谱》、《赵叔孺画册》。
    (6)赵子云
    赵子云(1874——1956)名起,字云壑,号铁汉、老壑、壑道人、壑山樵子、云壑子,晚年号半秃壑,半秃樵人、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从小爱好书画,曾从秦子卿、李农如、任立凡诸家学艺,三十岁以后受教于吴昌硕,绘画以花卉、山水为长,取法青藤、石涛、石谿、八大以及吴昌硕,取其神髓而不袭其貌。吴昌硕评他的画说:“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有修饰。”工四体书,楷学颜柳;行学米芾、王铎;草学怀素、祝允明;隶学《张迁》、郑簠;篆书得力于《石鼓》、《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篆刻宗法吴昌硕,又力追秦汉,古朴渊雅。其书画篆刻之名于中年起即闻名于海内外。
    (7)赵石
    赵石(1874——1933)字石农,号古泥,自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出身清寒,从小酷爱书法、篆刻。每天夜半即临池苦练。在一家药铺当学徒时,苦于无人指点不能深入研究,而正巧被吴昌硕所发现。昌硕先生
    由于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对贫苦的青年人学艺最能同情又乐以掖助。当见到赵石的篆刻作品,觉得他颇有才气,不仅授以刻印要诀,还把他介绍到收藏金石书画十分丰富的老友沈石友家中去学艺。在沈家住了几年,见识既广,艺术上进步极大。经过长时期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他的篆刻变吴昌硕圆笔为方笔,以奔放苍浑见胜,作品数量也多。沈石友喜藏砚石,砚铭多请老友吴昌硕落笔,均由赵石精心镌刻,拓为《沈氏砚林》四卷,艺林视为珍品。书法以颜体见长,苍老朴厚,与同里翁同龢晚年所书,难分轩轻。著作有《赵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及《泥道人诗草》等。
    (8)童大年
    童大年(1875——1955)原名皓,字心安,又字醒盦,亦作心庵、恂谙,号性涵、惺堪、心龛。父字松君,因其排行第五,又号金鳌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西泠印社社员。抗日战争后,移居上海沪西。书画篆刻均能。精研六书,能作四体书,画以花卉为主,秀逸有致。篆刻以汉为宗,兼及浙邓各派,喜用大篆入印。其作品有《依古庐篆痕》、《童子雕篆》等。
    (9)陈衡恪
    陈衡恪(1876——1923)原名衡,字师曾,号槐堂,别署朽道人、朽者、唐石簃、染仓室等。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为近代著名诗人陈三立(散原)之长子。是吴昌硕的得意弟子,与齐白石的交谊很深,在艺术上互相影响,齐白石曾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诗句。留学日本时,与鲁迅同在弘文学院学习。归国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北京高级师范、北京美专教授。与鲁迅同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时,由于对金石文物有共同的爱好,公余常一起到琉璃厂搜集各种碑刻拓片等,后来鲁迅将搜集到的两汉和六朝碑版、砖文、画像等拓本数百种,编成《侯堂专文杂集》。之后,他们也常互赠金石拓片。陈衡恪还为鲁迅刻印数方,鲁迅翻译《域外小说集》时,封面上的五个篆字书名即是陈衡恪手笔。
    陈衡恪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篆刻虽取法吴昌硕(因昌硕亦名仓石,故取书斋名为“染仓室”),但他只学其神而不袭其貌,他以冲刀刻印,生辣而含蓄,章法疏密有致而时有巧思。无论金石书画,都显示其非凡的才气。一九二二年因奔母丧,而得病,次年不治而殁。他中年夭逝,否则在艺术上定会有更大的成就。著有《槐堂集》、《不巧集》、《染仓室印存》六卷。
    (10)丁辅之
    丁辅之(1879——1949)原名丁仁,字辅之,号鹤庐,杭州“八千卷楼”丁氏之后人。精鉴别,富收藏,能书善画,亦工篆刻。对甲骨文极有研究,喜书写甲骨文集联。一九○四年与叶品三、王福厂、吴石潜四人联名发起组织以“保存金石、研究印术”为宗旨的“西泠印社”。公推金石书画家吴昌硕为社长。毕生以极大的精力、财力收集珍藏西泠八家的印章作品。尽管印章昂贵,每闻有出让者,必亲临该处,以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交换,甚至变卖家中财物去购取,然后编选成谱,有《西泠八家印存》行世。还参加了大型丛书《四部备要》的出版工作。他的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得浙派之趣。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