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单项选择题 福建某水电站3名职工目睹少年身处险境却见死不救,事后3人遭遇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背上了“见死不救”的恶名。对于这些职工的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整个事件体现了()。 ①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主要靠道德调整 ②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 ③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社会舆论,自省等方式起作用 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D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2004年世界的重
- 2015年6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 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
- 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在教
- 2015年11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给刘
- 常用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方法不包括()。
-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给我国文化生
- 就业是民生之本。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就业市场
- 法律上保护人身权的方式不包括()。
- 近年来,以各级政府机构、官员为主体注册的
- 下列对新课程指导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理
- 从一个水龙头打水,有人用大桶,有人用小桶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乐于回归传统节日,
- 中国已进入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
-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确定的2013年
-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
-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
- 吴芳主动参加班委会竞选,并如愿担当班长一
-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
- 中国商网贵州2013年9月2日报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