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要求记者具备严密的逻辑和客观的立场,而美学则更注重新闻的思想深度、深邃意境及阅读震撼力。试从逻辑学与美学的角度,阐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应如何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
新闻求真、逻辑求严密、美学注重审美情趣的表达,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尊重事实、秉持客观立场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实现对事实的全面准确还原离不开报道者对事实细节的精确把握,也要求报道者在新闻文本行文中对个人主观意见、情感等因素干预稿件内容真实性、客观性的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到有意规避。反映在新闻写作实务操作中,客观性、真实性的价值原则表现为文本语句的高效、精炼表达,同时表现为文本逻辑形式与结构形态的高度明晰。
新闻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美学特征。新闻文本呈现的内容选题、以文字等形式为载体的现场还原与环境再现,包括对当事人话语的直接引用,在很多情况下能够促发受众形成美学意义上的感官反应和心理感受或者是美学范畴内的解读,进而深化扩展受众对文本的思考认知。另外,特定的文本排列组织方式和语素的选择使用也可以产生美学效果。
在新闻报道中,逻辑学因素与美学因素同时存在,难以分割,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具有相同的优先等级。美学因素的使用应服从并服务于客观事实层面的内容,不能破坏新闻文本既有的逻辑结构形式,更不能无中生有,脱离事实依据。当逻辑学因素与美学因素发生冲突时,美学因素应让位于逻辑学因素,确保新闻报道的权威与可靠。
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美学因素是逻辑学因素的必要补充,新闻文本无法完全消除美学功能,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美学因素推动实现。如何充分把握、合理控制新闻文本美学因素,是在当前媒介生产、消费形态下新闻报道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中共八大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 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
- 2013年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则
- 现场报道注意事项是什么?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有()。
- 电视新闻常用的主体结构形式是什么?
- 什么是悬念式导语?
-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探索和回答了
- “民生体”主要担负着()。
- 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
- 关于民族精神,说法不正确的是()。
- 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普遍
- 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
- 中国共产党是()的先锋队。
-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包括()
- 我国《著作权法》不适用于下列哪些情况?(
-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