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
-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由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于其《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一书中提出。基本观点:⑴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缓慢增长。基本含义是:市场运行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经济力量以累积的方式相互作用,并引起一系列变化推动经济系统进一步脱离它的初始位置。这否定了新古典理论的任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而产生区域均衡趋势的比较静态模型。⑵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同时产生并均匀地扩散的,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距。要缩小区域差距惟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干预。⑶超前增长区域与落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将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回流效应(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和劳动力由外围向中心的流动,导致外围区域的经济衰退;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资金和技术由中心区向外围流动,但这种扩散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才能促使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⑷循环累积的三个环节:初始变化、二次强化、最终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扩散作用比回流效应要小得多。在扩散和回流这两种力量悬殊的运动过程中,发达地区的经济不断上升而落后地区的经济则不断下降,出现“马太效应”。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波状极化
- 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的劳动和资本的逆向流动
- 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 罗默尔的贡献是在垄断竞争的前提下提出关于
- 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来看,西部是我国
- 工业化进程可按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
- 我国开发西部的对策有哪些?
- 地区主导产业
- 基础实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活动
-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
- 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
- 将整个产业划分为广义的农业、工业、服务业
- 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 简述区域资源的一般特征。
-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
-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具有哪些特征
- 经济区
- 简述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
-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
- 市场区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