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 文学接受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时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正解”,后者称之为“误解”。例如《鲁宾逊漂流》漂流这本书,本来是体现了英国早期殖民探险的一种开拓精神,但是后来这种意义却逐渐被它的趣味性所取代,而成为了一本为广大儿童所喜欢的儿童读物。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相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更符合作品的实际,令人心服。例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在作者笔下无疑是一个口毒心狠,嫉妒淫荡的阴险妇人形象,而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孟超心中则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悲剧性人物。显然这种理解也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反误则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例如由于政治立场的需要,道学家就将《关雎》这样一首优美的男女爱慕的情诗理解为歌颂“后妃之德”的诗歌。更有甚者由于解读者的穿凿附会,从而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清代的文字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