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古代的执法者在审讯中如何察言观色?
 
- 《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了最早的证据法,“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五声”就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其要旨是求民情。“声”与“听”,并不是真“听”,而是就其言辞气色,以耳目察之。具体而言,辞听者听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者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气听者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者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者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焉。古人以严肃态度对待这种理讼办法,相信这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证据法,规定进法典,要求执法者在审讯中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通过“五听”结合其陈述,核实证据,然后进行判决。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兴趣说
 -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 盛唐诗坛中被称为“诗佛”的是()。
 - 海上之盟
 - 七科讁
 - 中日两国维新领导人相似之处的是()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
 - 符号文化建立在()被广泛使用的基础之上,
 - 唐朝科举中最受重视,容易取得做官资格的是
 - 河姆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
 -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为了赔偿日本商人在战争
 -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
 -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的国民党负
 - 以下不属于近代中日交流的特点的是()
 - 什么是变文?
 - 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
 - 列宁评述“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
 - 1951-1973年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
 - 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
 - 世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