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摘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只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摘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摘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
作用:议政、辅政、督政。
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日益腐败;思想上,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生,一些士人开始倡导“经世致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 《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
-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
-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
-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
- 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
- 17—18世纪,中国和
- 某思想家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
- 《春秋繁露》中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
- 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
-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在探究“宇宙”之义时,
- 与孔子思想不同,董仲舒主张() ①民贵
- 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