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原因。
  •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法建交具有重大意义。基本过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五十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戴高乐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他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然而,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障碍。法国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对阿进行殖民战争,陈毅外长表示,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止。1962年,阿赢得独立,战争结束。从1963年起,戴高乐将军加紧了中法建交步伐。当年10月,他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谈判,中法两国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根据双方事先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月28日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的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在此之下,台湾当局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中法建交的原因主要有:(1)中法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有人形容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中法建交前,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但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50年代末以来,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没有攻击过中国。(3)中国采取了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认为亚、非、拉三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第一中间地带”;而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第二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把原来美、苏争夺的两个中间地带,作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二、第三世界,从而把西欧、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单独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与法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的控制,二是两国需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往来。(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在政治上,中法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意义更大;经济上,法认为中国是个能容纳23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安全方面,两国都反对美苏争夺,反对别人的控制,在维护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和平方面互相支持。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