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析有罪被告人在审判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反应。
-
①羞耻。公开审判的场合和众多的参与者的参加,使得犯罪人的羞耻之心有所流露,表现出低头俯首状,不敢正视众人。
②紧张。审判关系到被告人的前途和命运,一般都是心潮起伏,紧张、恐惧,只能被动防御。
③忏悔。经过侦查阶段的讯问和说服教育,大多数被告人都能不同程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良心受到谴责,在审判时表现出忏悔之意,能如实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并揭露其他犯罪,帮助法庭弄清犯罪的全部事实真相。
④矛盾。被告人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矛盾心理。
⑤共同犯罪心理效应。一是增强共同防御的信心;二是造成矛盾激化。
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
①侥幸心理。在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力图使审判人员相信自己并不是罪大恶极者。
②抗拒。一是拒供:对自己的罪行矢口否认、公开顶撞或沉默不语。二是翻供:被告人将法庭审判作为否认罪行的最后机会。三是谎供:编造供词,嫁祸于人或为保护同伙而包揽罪责。
③狡辩。对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原因等进行无理狡辩,以争取从宽处理。
④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有一种敬畏感。
⑤对辩护律师的心理反应。
⑥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
判决后
①情绪稳定。
②抵触。
③悔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