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综述京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
从上世纪20年代到四年代中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京剧艺术所呈现的特色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流派是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它成熟的表现。京剧艺术经过百年的孕育发展,到30年代早已形成规模,每个行当都已有了各自的既定规范,在这些规范被掌握的前提下,有些人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了一批特定的剧目,并有一批固定的追随者(弟子和观众),于是便形成了表演的流派。实际上早在京剧形成的初期就已有流派形成了,如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奎派,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也有各自的代表剧目;后来有谭鑫培的谭派、王瑶卿的王派等,只是当时没有这样的称呼罢了。
京剧流派的大规模产生,是20年代末以后。当时生行中有余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马(连良)派;旦行中有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净行中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侯(喜瑞)派;武生中有杨(小楼)派、尚(和玉)派、盖(叫天)派;丑行中有萧(长华)派、叶(盛章)派等等。以后又有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虽然当时没有形成派,但也各具风格;又有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虽均属谭派,但各执一端,各有特色;净行中又出现“十净九裘”的裘盛戎和影响久远的袁世海,都是承前启后之人。在“海派”京剧出现了以激情刚烈为特色的老生派“麒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老生表演风格。
20至40年代的各派纷呈的状况,除了京剧的成熟与繁荣以外,各流派间(特别是同行当的不同派别)的竞争、交流,促进了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
- 京剧《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秦王和赵
- 东海黄公
- 南戏在化妆上继承了宋杂剧的艺术传统,采用
- 明代传奇作家()的()主要讲述范蠡和西施
-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建国之前,京剧曾一度被陈
- 花部戏曲的特征及其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何在
- 中国戏校创办于哪一年?第一任校长是谁?
- 秧歌戏
- 明后期以宣扬封建道德、宗教迷信、神仙道化
- 昆山腔是如何形成的?
- 三庆会是在戏曲改良运动中,()成立的一个
- 简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 中国戏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和()
- 院本是金代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院本”
- 京剧“王派”的创始人是()与谭鑫培并称为
- ()是公元12世纪在南方温州等地形成的一
- 中国戏曲的起源发生有多种观点,如王国维的
- 宋杂剧的结构特点是“全以故事,()”。
- 《()》是高明根据早在民间流传的各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