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述1854-1861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天京上游的主要阶段及战局特征。
  • 1854-1856:定都天京后,太平军派赖汉英等人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是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据点,控制长江中游,发展在南中国的势力。大体经历了顺利西进、受挫退却、反攻获胜三阶段。
    顺利西进。在攻下九江后,西征军在九江分兵两路:一路进攻皖北,一路挺进湖北。四年二月(1854
    年3月),西征军攻入湖南境内,遇到了曾国藩建立的反动武装湘军的顽抗。曾国藩亲率水陆两路猛扑驻靖港的西征军。太平军全歼湘军水师,曾国藩败回长沙,三次投水自杀未遂。
    受挫退却。但是在湘潭座战中,太平军大败。随后,湘军开始全面反扑。七月(8月),太平军被迫退出湖南。九月(10月),湘军与湖北清军联合攻陷武汉。太平军接连失利,沿江节节败退。十月(1855年1月),湘军反扑九江。
    反攻获胜。曾国藩叫嚷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这时太平军派石达开、罗大纲率大军增援西征。石达开诱使湘军一部分水师驶人邵阳湖,一部分仍留在长江。然后立即封锁湖口,把湘军水师分成两截,使其彼此不能相救。十二月二十五日(2月11日),罗大纲亲率小艇乘黑夜火烧湘军战船40余艘,重创湘军水师,夺获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落荒逃到南昌。这就是太平天国战史上著名的湖口大捷。从此,西征军转人了全面反攻阶段。第三次攻克武昌,随后攻入江西,到六年二月(1856年3月),克复江西7府1州50余县,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曾国藩被围困在南昌城内,魂梦屡惊,急调亲信罗泽南援救,但罗泽南已在武昌城外被太平军毙了。
    至1856年7月,历时3年的西征开辟安徽、江西和湖北东部的广大地区,为解天京之围打下基础。 但是,就在形势稳定下来之后,太平天国内部领导层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不久就爆发了天京变乱,太平军力量受到极大损害,军事上限于被动。清军趁机重新占领了安庆等地,威胁天京。
    1858-1861.后来,洪秀全启用陈玉成和李秀成主持军事,二人主持军事后,立即着手组织军事反攻,改变了军事上的被动、险恶局面。八年六月(1858年7月),李秀成在安徽机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在江北战场迎头痛击清军。李、陈密切合作,发动了两大著名战役。一是八月(9月)发动的浦口战役。陈、李两路大军在安徽滁州境内会师东进,一举攻破浦口,第二次摧垮江北大营。从此江北大营不再建立,并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通道,使天京有了牢靠的供给线。太平天国立即在江浦地区建立天浦省,驻重兵把守。
    另一次战役是十月(11月)发动的三河镇大战。当太平军在浦口痛歼清军时,湘军悍将李续宾直扑安徽庐州附近的三河镇。陈玉成闻讯于月初回军西线,迎击湘军,李秀成随后接应。陈玉成在三河镇东南30里的金牛岭、白石山切断敌军后路,乘着漫天大雾发起猛攻。陈、李与三河镇太平军守将互相配合,围歼湘军。双方激烈搏斗,杀声震天。太平军击毙湘军悍将李续宾,全歼李部湘军6000余人,其中包括湘军文武头目400余人。曾国藩的胞弟曾国华也被击毙。李续宾部为湘军主力,凶悍异常。李部覆灭后,湘军为之丧胆,围攻安庆的湘军也迅速撤围。曾国藩哀叹说:“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浦口、三河镇两大战役的胜利暂时遏制了敌人的进攻,扭转了战局,稳定了局势。
    从咸丰九年(1859年)下半年开始,湘军重整旗鼓,再次进犯安徽。太平军驻池州守将韦俊叛降清军。十年七月(1860年8月),湘军包围了安庆。太平军设计攻破江南大营后,议定立即东征苏南,分江南、江北两路大军沿江西征,夺取武汉以救援安庆,即第二次西征。十一年(1861年)上半年,陈玉成和李秀成率军进行第二次西征武汉解救安庆之围,以确保天京安全。陈玉成率军沿长江北岸从安徽人湖北。原约定李秀成军沿长江南岸经江西进入湖北,两军于三月(4月)会师武汉。二月(3月),陈玉成率军攻克离汉口只有160里的黄州。当时,在汉口租界的英国参赞巴夏礼赶到黄州,骗阻太平军攻打武汉,胡说太平军如先攻打武汉形成孤军深入,有遭到夹击的危险。加上李秀成的部队行动迟缓没有及时赶到,陈玉成竟回师救援安庆。而李秀成过高估计了湘军实力,改道从徽州进入浙江转攻江西,再入湖北,直到五月(6月)才到达武汉外围。而陈玉成早已离去。由于李秀成会师误期和陈玉成急忙撤走,遂使第二次西征流产了。曾国藩率领湘军猛扑安庆,在安庆外围与太平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八月(9月),安庆失守。守城的太平军1.6万多人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湘军“大杀三日,全城男女老幼无一存留”。后来随着陈玉成的就义,西部战场全部溃败,天京上游始终被湘军控制,威胁着天京。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