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论唐宗海对血证病机的阐发。
-
气机阻逆,血随上溢:气为血帅,气机冲和则血随之而畅行络隧,如果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气逆上冲,则血离常道,上溢而为吐血、呕血、咳血等症。故唐氏有“气迫则血走”之说。
脾失统摄,血无归附:脾主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若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则不能生血。血虚津少,肺失滋养,则为土不生金。脾“‘以其能统主五脏而为阴之守也,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故血之运行上下全赖脾气。若劳倦伤中,脾气不统则血多下失,思虑伤脾,则血可由上下溢出。
火热炽盛.逼血妄行:火热内盛.则迫血妄行。如热伤阳络,则为衄血:热伤阴络,则为下血。火热与气机阻逆关系密切,气逆则易化火,即唐氏所谓“气盛即是火盛”。对于气火上逆而致的血证,以泻火降气为法。
瘀血阻络.血行失常:瘀血也是形成出血证的一个因索。凡吐、衄、便、漏各种血证,其离经之血,无不成疲。瘀血内阻,可以造成再次出血。所以唐氏说:“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安走而吐溢”。因此,血证亦应重视消瘀,“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否则,瘀血内阻,不仅能导致重新吐溢出血,还可遗患无穷,变生其他疾病。如“动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上则着于背脊胸膈之间,下则着于胁肋少腹之际,着而不和,必见疼痛之症。或流注四肢,则为肿痛。或滞于肌腠,则生寒热。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在瘀血辨证方面,他指出旧说的局限,“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唐氏对血证病机的分析,有气机阻逆、脾失统摄、血热妄行、瘀血阻络等几个方面,这些都属于气血辨证的范围。同时,他又善于结合脏腑病机,综合分析,他说:“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如吐血主病在胃,呕血主病在肝,咯血主病在肾,唾血主病在脾,咳血主病在肺等,指明了在血证论治中气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的医学家是()
- 除湿热烦热之圣药
- 李中梓“水火阴阳论”的观点有()。
- 吴又可为何提出“疫邪传胃,下不嫌早”?
- 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是(),刊行于金代。
- 张元素的主要学说是脏腑辨证说和()
- 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
- 简述叶桂对肝风的创见。
- 喻昌的学术成就影响较大者是“()”和“(
- 唐宗海治血证,必以治脾为主,其治法方药是
- 张介宾“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与朱丹溪“
- 叶桂验齿有独到之处,他根据牙齿的临床表现
- 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
-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医学流派是()和()
- 张璐温补观的内容是()
- 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
- 简述李杲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王好古指出“阴证”出现身热、面赤等症状时
- 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病
- 喻昌的“伤寒三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