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9岁,汉族,已婚,本科毕业,机关公务员。 二、求助者自述: 我上中学时曾得过肺结核,因此平时对身体健康比较注意。在农村插队时学会了吸烟。每天约七八支,没觉得影响健康。由于自己在组织部门工作,经常需要准备材料,白天工作忙,需要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因此经常加班。有时是思考的原因,有时确实是犯困,就多吸几支烟,近几年吸烟量比以前明显增加,每天一盒左右。前年同单位的一位处长,比我还年轻几岁,因肺癌去世了,我记得他吸烟,他真是吸烟才得的肺癌?这事对我很有震撼,便下决心戒烟。我自己是个意志力很坚强的人。虽然经历了痛苦,但总算戒了烟,现在几个月也不吸一支。大约在今年春节后,我感冒了到医院拍胸片,医生说肺部有阴影,可能是感染,经过治疗阴影消失了。但我总觉得憋气、胸闷,出不来气。觉得肺部还是有问题。为此又到其他医院做了检查,但都说没有明显的问题。我确实很不舒服啊,我想也许是医生水平比较低,检查不出我的病来,为此我也找了不同医院的专家。但烦人的是还是没有检查出病来。我今年还不到五十岁,退休前肯定能解决正司局级职务问题,弄好了可能有更好的前景。但肺里有病,谁也检查不出来,身体垮了怎么行?我本来工作就忙,还要经常到医院去,把医院里能做的检查差不多都做过了,就是检查不出问题来,我都快烦死了,我可怎么办?现在七八个月过去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领导、妻子、朋友都很关心我,有朋友说我惜命,小心眼,但肺部有毛病就是检查不出来恐怕不是小心眼吧,谁的肺有毛病谁自己知道。现在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一块心病,工作效率明显下降,写一份材料,要花好几倍的时间,还经常出错,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现在一天到晚总想着这件事,白天经常不 舒服,咳嗽。胸闷,出不来气,血压也高,晚上睡不着,每晚也就能睡四五个小时,还经常作噩梦。注意力难以集中,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了10多斤。我自己非常着急,心情很不好,很烦,没有心思干其他的事,怎么也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请您一定要帮助我。 三、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父亲为军队高级干部,母亲为公务员,家教非常严格,从小就要求他做一个懂事守纪律的好孩子,求助者要求自己很严格,从小学习就很好,一直是班干部,高考进入某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国家机关工作,工作努力、勤奋。做出很大成绩,现为某部副司长。平常身体健康,30余年吸烟史,现戒烟2年。 经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求助者最终改变了认知,实现了咨询目标。 请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针对该求助者的摄入性谈话,如何避免提问方式的失误?(10分) 二、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其依据是什么?(20分) 三、对该求助者需做何鉴别诊断?(5分) 四、咨询时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10分) 五、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改变了认知,按照贝克的理论。求助者的歪曲认知包括什么?(15分) 六、在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了面质技术,请说出其定义、求助者的常见矛盾及应用注意事项。(15分) 七、本案例中亦可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请简述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 八、本案例中,心理咨询师使用多种方法。其有效性的共同因素是什么?(10分)
  • 一、
    1、避免提问“为什么”的问题。(2分)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1分)
    3、避免多重问题。(1分)
    4、避免修饰性反问。(2分)
    5、避免责备性问题。(2分)
    6、避免解释性问题。(2分)
    二、
    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疑病性神经症。(5分)
    诊断依据:1、按病与非病的三原则(2分),排除精神病(1分)。
    2、症状表现:认知错误(0.5分):没有根据地认为自己有肺部疾病(0.5分)。
    行为(0.5分):反反复复的就医行为(0.5分)。
    情绪(0.5分):焦虑、痛苦(0.5分)。
    躯体症状(0.5分):咳嗽,胸闷,憋气,血压高,失眠,多梦,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0.5分)
    3、存在变形冲突(1分),长期得不到解决(1分)。
    4、病程(1分):症状持续时间长,已超过三个月,但不到一年(1分)。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症状影响了社会功能(1分),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有泛化、回避出现(1分)。
    6、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的评分(1分),该求助者在内心痛苦、严重程度、病程上的得分大于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1分)
    三、
    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是:
    1、与精神病相鉴别。(1分)
    2、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1分)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1分)
    4、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1分)
    5、与躯体疾病相鉴别。(1分)
    四、
    包括以下内容:
    1、咨询目标(2分)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2分)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1分)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2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1分)
    6、咨询的费用(1分)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1分)
    五、
    1、主观推断(1.5分)
    没有支持性的或相关的根据就做出结论,包括“灾难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
    最糟糕的情况和结果。(0.5分)
    2、选择性概括(1.5分)
    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
    并且整体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视。这其中所包含的假设是那些与失败和剥夺有关的
    事件才是重要的。(0.5分)
    3、过度概括(2分)
    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
    中。(1分)
    4、夸大和缩小(1.5分)
    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0.5分)
    5、个性化(1.5分)
    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0.5分)
    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1.5分)
    根据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0.5分)
    7、极端思维(1.5分)
    用全或无、非白即黑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或者按不是/就是两个极端来对经验进行
    分类。(0.5分)
    六、
    (一)面质,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1分),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3分)。
    (二)常见矛盾有:
    1、言行不一致(1.5分)
    2、理想与现实不一致(1.5分)
    3、前后言语不一致(1.5分)
    4、咨访意见不一致(1.5分)
    (三)使用面质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事实根据(1分)
    2、避免个人发泄(1分)
    3、避免无情攻击(1分)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1分)
    5、可用尝试性面质(1分)
    七、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
    帮助。(2分)
    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2分)
    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3分)
    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2分)
    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
    迟疑。(2分)
    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
    变得协调一致。(2分)
    第七阶段: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2分)
    八、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2分)
    2、求助者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2分)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2分)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2分)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2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