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
一、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协调的,有的是不协调的。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平衡理论。195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平衡理论。海德把人们两两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当个体对单元中两对象持有相反、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不和不协调,这时与失调理论一样,不协调状态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不适、焦虑等,进而形成改变动机,促使人们转变态度,取得一致,保持平衡。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
1、服从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的态度在环境影响下,外显行为与别人趋于一致。
2、同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观念或行为规范,或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趋于一致。
3、内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智的价值判断,吸取和借鉴客观环境的观点和态度,确立和组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四、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恩等人。他们认为,态度在致同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能够像获得知识、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依据该理论,人们的态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首先观念、群体规范、对的勒令、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得。
五、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茨等人。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是在创造态度,而是在选择态度。功能主义理论的回答是,人们能歌善舞态度取决于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利害关系,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体需要的态度。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述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
- 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
- 学习理论是塑员工行为的重要工具,在警察管
- 简述价值观的类型。
- 什么是决策?
- 依据不同的标准,能力可以被划分成哪些不同
- 简述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 确定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 简述高成就需要者的特征。
- 如何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
- 1960年,卡茨提出了态度的哪四种功能?
- 如何提高公安机关的沟通效率?
- 简述警察职业中常见的沟通类型和形式。
- 简述群体的组成。
- 简述谈判技巧。
-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其行为主要会经历哪些
- 简述激励理论在警察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美国心理学会在1973年就制定了“使用参
- 针对个体的能力差异,需要在警察组织管理中
- 人格构成的“大五”理论,这五种人格维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