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某教员到一所中学去进行教育达标验收工作时,听了一节“培智班”的语言课。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师讲课期间总有一位学生未经教师许可就离开座位,跑到讲台上去领读、表演,甚至跑到教师后面的饮水处去喝水。事后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培智班”中相对聪明的学生,是同班学生中识字多、发音准、吐字清楚的一位。该任课教师也对该生的这种行为进行过多次的教育,却无济于事。 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帮助这位任课教师解决这一班级教育现象。
-
(1)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其一,由于前任教师偏爱此生,当学生类似行为开始出现时,教师不忍心严厉制止,让学习成绩的优秀掩盖了其不良的行为;其二,当教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只是通过呵斥、惩罚的方式去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没有对其应有的正确行为方式进行强化。
(2)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这一理论强调行为方式的获得主要是利用联想式和操作式的条件反射进行直接的强化。通俗地说就是当学生一旦有错误行为产生时,马上停止其活动,让他重复多次地去演练正确的行为。
(3)针对这一事例,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只要该生有擅自离座的行为出现,老师就要他回到座位上示范一次离座或讲话前应怎样做,在举手数秒后,老师点名方可起立,然后再按照老师要求进行其他活动。如此强化训练五到十次,估计过一段时间后,该生的错误行为会明显减少,在离座及发言时都会举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明确要改变的行为是什么,要强化形成的正确行为是什么,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正性强化”。有的教师通过体罚、恐吓、训斥等非道德行为去强行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而非采取积极的”正性强化”,这只能产生”负性强化”,促使学生通过非道德行为的尝试去摆脱其学校生活的懊恼、沮丧和痛苦,反而增加了错误行为的出现率。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美国著
- 在教研会上,宋老师和夏老师因为一件事情争
- “一丝不苟”中的“丝”的本意是()。
- 著有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的《伤寒杂病论》
-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在优秀班主任报告会上,古老师这样回
-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
-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是要在学习中
-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规定,教师在担任
- 19世纪,对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起决定作用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那一
- 当学生缺少兴趣时,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硕
-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
- 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 以下关于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简述新
-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