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为什么说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有哪些特点?
- 北宋时期福建路行政区划,设一府、五州、二军,皆为同一级行政机构,共八个,故福建号称八闽。由于长期北方汉人入闽,福建在隋唐及五代闽国时未受大的灾祸,再于由宋室南渡,政治中心转向东南,故宋代福建经济飞跃、文化发达,福建进士北宋时期2503人,南宋时期3482人,居于全国之首。北宋元丰时,福建户数居全国第八位;南宋嘉定时,福建的户数仅次于江西和两浙,居第三位。福建人位居宰辅之职的有18人,名列全国第三;《宋史》:道学、儒林列传的福建人有17人,位居全国之首。在闽文化史上,宋代福建文化最为兴盛,其主要特点如以下几个方面:闽学的产生和发展。北宋仁宗时期为闽学发展的萌芽,一批闽地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研究,不重训诂重义理,提倡儒家道德,宣扬儒家尽天知性之说,强调儒家伦理常纲,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热衷于授徒讲学。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二程洛学入闽,在福建得以很好的传播和阐发。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时期。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闽学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佛教极为兴盛。宋代福建佛教加兴旺,其寺院之多为全国之冠。寺院经济发达,占据许多良田,许多达官文人都喜在寺院中设立自己读书处,以便攻读之余和高僧谈古论今,吟诵作诗。当时出现不少出家的女性,僧尼在闽南一带也发展速迅,仅泉州市区,就有僧侣六千,朱熹称泉州: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全国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三十九人,福建僧尼为七万一千八十人。占全国的15.4%。刻书业为全国三大中心之一。宋代福建刻书的特点有四,一是地域广泛,其分布地点不但有各州府、军所在地,也有偏僻小县,几乎无处不刻书;福州地区和建阳地区刻书最盛,成为全国刻书中心。二是量大,如北宋时期福州雕版印刷的两部大藏经和一部道藏,总数达1.8万余卷,超越两个刻书中心浙江和四川。三是所刻内容广泛,有较流行的经史百家名著和诗文集,史书节本和诗文选本,时文科举应试之书、字书、韵书、类书、农医杂书等民间日常参考实用之书等。四是编篡形式时有创新,如字体多样,最早使用黑口与书耳、经注合刊等。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闽南一带婚嫁,很重视“六礼”,即:“问名
- 南音的艺术风格可用“古朴幽雅,委婉柔美”
- 海岸线直线只有535公里,曲线长度却达3
- 闽学家们不注重烦琐的文字训诂和名物的考证
- 试分析闽台宗教交往的五个阶段。
- 在闽南生育习俗中,请有“福气”老人为孩子
- 试述闽东南对台经济关系的共同点,并谈谈如
- 福建是我国著名侨乡,福建华侨民歌内容的主
- 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
- 以闽南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
- 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画家是泉州高僧()。
- 被喻为东山岛特有的民间艺术品是指以下哪一
- 明代著名思想家()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著名
- 福建戏曲属于地方剧种,因受方言限制,所以
- 简述福建佛教特点。
- 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组成班子而
- 台湾布袋戏。也称掌中戏,顾名思义,即掌上
- 秦汉之际百余年间,对闽台两地的经济和社会
- 《哥哥走哩妹心愁》(武平):“哥哥走哩妹
- 高甲戏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