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叙述态度的概念和成分并说明态度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
- 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把态度看成是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态度的复杂性,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这三部分密切相关,特别是,认知和情感在很多方面是不可分离的。
1、认知: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包括个人对某一对象的理解、认识以及肯定与否定的评价。
2、情感:即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3、行为: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早期研究认为,态度作为原因影响到行为,也就是说,人们所持有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事。后来研究者得出结论,态度与行为之间并无相关关系,即使有,也是很弱的关系。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考虑一些调节变量,态度可以有力地预测未来的行为,并且可以证实早期的结论。
调节变量是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重要的态度是那些基本的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应,或是反应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看中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那些被个体认为很重要的态度,倾向于与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态度和行为越是具体,他们之间的联系就越有利。很容易回忆起来的行为比那些不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出来的态度更可能预测行为。当社会压力在某种方式上拥有绝对权力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最后,如果个体对于态度所针对的事件有着直接经验,则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更强烈。
自我知觉理论,即在事实发生之后能够使已经发生的活动讲得通的一种态度。与认知失调理论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很随意的言语陈述,自我知觉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找出一种听起来合理的答案。自我知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尽管传统的态度——行为关系总体来说正相关,但行为态度之间的关系更为有力。当你对某一事件缺乏经验,或过去对它考虑较少时,你会倾向于从你的行为中推断自己的态度。但是,当你的态度早已在脑中形成,并且界定的十分清晰时,那么这些态度很可能会指导你的行为。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专稿讲究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即通常所说的有
- 工作再设计的途径主要有:()
- 什么是公文文种?
- 在关于奉公的行政伦理规范中,()是“三个
- 医院药学人员和护士间的交往主要以()工作
- 温庭筠(812—866),一名庭云,字飞
- 在糖原分解中起始步骤是生成()。
- 行进间跳远的四个技术环节是()、()、(
- 纳普总结出对付流言的方法有哪些?
- 对于办公室管理人员适合()考核方式
- 指出下列句子哪个词活用了,是什么词活用为
- 高血压病时,左室壁增厚是由于哪种因素引起
- 作为近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原则的
- 光敏色素的生理活性形式是()。
- 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叫做什
- 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自
- 玄言诗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山
- 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中,所谓解冻是
- 什么是质变和量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