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以太漩涡理论
  • 笛卡儿在经典力学体系尚未成熟的时期就突破力学研究的一般模式,以其独具的辩证思想着手于天体的演化研究,提出了用以解释物理世界形成及其全部运动的“以太-旋涡理论”。以太——旋涡理论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完全虚无的空间,任何不相接触的物体(包括天体)之间都充满着不可见的、连续的、可压缩的本原物质——以太,整个宇宙都处于以太的海洋之中。在太初时期,世界的原初物质由于彼此间的碰撞而产生惟一可能的旋涡式回转运动。
    发生在以太海洋中的这种旋涡运动把原初物质分为三类:
    (1)通过摩擦从许多物体上掉下来的最小的无恒定形态的精细微粒,称为“第一类物质”,相当于古代的“火元素”。它们处于激烈翻腾的运动状态中,并趋向于巨大旋涡的中心,在那里形成发光的太阳和恒星。
    (2)由于摩擦碰撞而同第一类物质分离的稍重的光滑球状粒子称为“第二类物质”,相当于古代的“气元素”。它们趋于离开旋涡中心而沿直线向旋涡周围运动,并将太阳和恒星包围,构成透明的星际物质——天空。这种星际物质可传递太阳和恒星的波状运动,即发光天体的光。这种物质可存在于第三类物质的微粒之间。
    (3)所谓“第三类物质”即由于摩擦碰撞而产生的巨大而稠密的运动缓慢的微粒,相当于古代的“土元素”。它们由于质量很大而被抛离巨大旋涡的中心,并互相聚集成巨大块团,从而形成地球、行星和彗星等天体。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