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米芾的书法成就。
-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汉地佛教文化的特色有:()
- 阐述儒释道浸润下中国文学的总体精神。
- 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
- 我国正式历史著作的源头是()。
- 春秋末年出现的(),记述了30项手工业生
- 就狭义文化来讲,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
- 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法文化的发展影响的有:
- 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 两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什
- 阐述中国文化基本格局的形成情况。
- 宋元时期“瓷都”的景德镇烧制的()名扬天
- 地理类可分为()、()、()、()、()
- 北魏()撰的《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洛
- 三询
- 阐述人群交流、文化碰撞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 中国奴隶制时代,还处于“礼”“法”不分的
- 精神文化
- 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之中,主要有三大文化集
- 古代哲学萌芽于()之际。
- 简述孔子“仁”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