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及采访上有何具体要求?
  • (1)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
    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和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l8世纪,形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德国左翼报刊上正式出现,中国则是在五四运动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②30年代初的“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倡导和组织报告文学的创作,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l936年春在太原》等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③文化大革命后,著名记者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著名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女作家黄宗英的《大雁情》、诗人柯岩的《船长》等一大批报告文学相继发表,一时间形成了报告文学热。众多作者争相涉猎,从不同生活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在“四化”进程中涌现的新人新事,使这个原先相对说来较为狭小的领域内,出现了新人泉涌、佳作迭出的繁荣局面。
    (2)报告文学在采访上的具体要求
    ①立足时代,摸准题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是“报告时代的文学”,衡量一篇报告文学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选好题材对报告文学具有首要意义,把握得当,方能窥见时代精神,作品便有生命力,感召力。
    ②深入采访,确保真实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失去真实,报告文学就意味着死亡。深人细致地采访,就是获得真实、保证真实的重要渠道。
    ③清扫外围,间接采访
    人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可以减少片面性、局限性,找到能通往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小径,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因此,采访中提倡先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知情人,后访问新闻人物,即间接采访与直接采访结合。
    ④精心选材,合理用材
    在具体采写中,报告文学主要应抓住两条:一是立意,二是剪裁,即选材、用材。报告文学不是同类性质、同等水平素材的堆砌,而是作者深刻理解主题后的后精心选材、合理用材,这也正是报告文学的感人、取胜之处。
    ⑤交友交心,观察体验
    由于报告文学的特点,交友交心、观察体验在采访中显得更为重要。记者应同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倾心交谈,建立一定的感情后,加强观察和体验。采访虽需方法和技巧,但更需要真诚,心和心的碰撞,比任何方法和技巧都重要、都有效。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