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明代的行移勘合制度如何?它有什么积极意义?
-
明初“行移勘合”本是辨验公文纸真伪的文书工作制度,不作为公文文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为强化皇权对中央政令的控制,减少各中央衙署对地方衙署发文,并防止欺弊假冒,而创行“行移勘合”制度。这种制度的内容要点和得名之由为:
(1)。由内府(皇宫内机构)。控制各中央官署发往地方官署公文的用纸。
(2)。为全国各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直隶府、州、卫所,各置簿册(即收文摘由登记簿)。,将空白公文纸折合于册页,编写字号并加盖内府关防。使印文的右半在册页上,印文的左半在空白公文纸上,使一一对应。
(3)。将簿册发给既定的地方收文官署,半印空白公文纸依编号分类收藏于内府。(4)。凡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官衙对地方官署发文,均向内府领取限用于某收文官署的空白公文纸书写下发。
(5)。收文的地方官署,将公文上编号、半印与簿册该页的编号、半印核对(勘)。、弥合(合)。。如两半编号衔接、两半印文吻合,且字体一致,编号墨色、印文朱色各自浓淡相同,则执行公文的所述事宜。
(6)。在收文簿该页上登记相关内容(如来文机关、事由等项)。,待一本收文登记簿册用满,呈缴内府备查。
(7)。由于以两处半印相合为主要核查依据,所以又称“半印勘合”。明代政务实践中,基于分印为两半、合作凭信之意,形成多种勘合制度,如军籍勘合、调军勘合、勾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除授官员勘合等。从公文学的角度看,行移勘合是供收文衙署检验编号、半印,以辨识公文真伪的制度。这时的“勘合”仅指公文外形特征,并非公文文种。
故此:
(1)。可用于书写各种公文;
(2)。内容用途亦无限定。
这种行移勘合制度的积极意义是:
(1)。杜绝伪造公文。
(2)。由于中央衙署发文,须向内府领纸;地方官署收文登记册满,须上缴内府。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中央衙署发文数量,并省察政令是否恰当。遏止文牍主义、抑制假公济私的乱政行为。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从文种演化看,呈状、呈源出于()。
- “政务性工作”可以理解为各级各类单位中与
- 一般来说,会客室中的上座位于()。
- 在我国首次秘书长会议上,提出“参与政务,
- 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通常由单位的()担任。
- ()是公文写作中展开主体文字的要诀。
- 批示是()年始设,沿用至()年以转文为主
- 秘书辅助领导制定决策,首先应()
- 属于秘书思想作风修养的是()。
- 亲诏
- 民国时期取消了谕作为独立公文文种的地位,
- 秘书处理同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是()
- 古今中外的秘书大多属于()
- 根据秘书工作的不同性质,秘书工作的范围类
- 下列各词,不属于领引词的是()。
- 一个优秀的秘书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
- 秘书活动在决策中,只以中间状态介入和辅助
- 在民国时期,必须由个人具名上呈的上行公文
- 在中外合资企业供职的秘书不属于涉外秘书的
- 1957年10月,随着()文种的确立,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