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二十世纪”的。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的同时,大力鼓吹“改良”,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
-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告别革命”。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淮海战役是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体现了毛泽
- 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
-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 党的执政能力具体来说,就是()
- 马克思主义者绝大部分是可知论者。
-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邓小平“三步走”的构想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
- 一切错误思想就其本质而言都是()
- 学习《概论》课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抵御
- 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生产的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是
- 下列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
- “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
- 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同时也不否
-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