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 “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责任扩散现象,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个体越多,分散在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就越小,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想法“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所以,此时,情景引发特定行为的压力也越小。
    (1)查阅文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责任扩散现象。确定了研究问题后,就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对于这一问题,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更为具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切入点。查询后发现拉坦内和达利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任扩散现象(Darley和Latané,1968)。他们实验的结果为随着其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这说明人越多,责任越扩散,个人感到必须干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然而,仔细分析拉坦内和达利的实验,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利他行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件,继而,问题在于:当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无关的利他行为,而是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责任扩散现象是否依旧会发生?
    (2)实验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始设计实验,即采用什么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需要控制哪些额外变量,根据变量的特点,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是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混合设计。对于“和尚挑水”这一实验情景,其中自变量为情景中被试的人数,分为三个水平,1人、2人和3人,因变量为是否发生挑水行为和被试第一次发生挑水行为的延时,由于每个被试只能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所以为被试间设计,其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是被试的饥渴程度,这可以事先通过测定被试口水的粘稠度和让被试进行饥渴主观评定进行测量。当然,也可以设计另一个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进行实验,如让被试呆在强噪音的环境中做算术应用题,考察情景中的被试人数对被试主动寻求减低噪音的行为的影响。
    (3)形成理论: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是否与预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则验证了“责任扩散”理论可推广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原因。
    (4)深入研究:在做完此实验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既然责任扩散现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适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责任扩散程度相同吗?……
    (5)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实验得到的结果除了用于进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现实生活,对日常生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责任扩散想象可以用于企业管理中,对领导如何安置员工,如何分配任务有指导意义。实验结果、理论运用于实践,不仅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反过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围绕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得到新的结果,从而有助于理论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