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禅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
-
禅宗为中国佛教派别之一,以专修“禅定”为主。南宗的“顿悟”说,对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书法受其影响尤甚。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使人安静而止息杂念,见性成佛。中国书论中有“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要求书家作书前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入定”后,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之笔。“入定”愈深,则穷微测奥,通乎神解,可将思维引向平日未能意会到的问题,激发起灵感,也就是将潜意识调动起来。平时无意间所见、所闻、随心的谈话、读书、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突然会按着新的思路贯穿在一条线上,就像电子计算机,一下抓住了关键。实际这是思维过程一个飞跃。但这种飞跃,又非理性的思索。禅宗的特点是“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在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
他们主张超脱世间的荣辱得失,但与道家的超脱不同,而是认为只有回到内心才能解脱,主张在直觉中体验人生的自由。艺术是一种直觉活动,它包涵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的面相当多,当人们企图诉诸理性对它解释时,总是只抓住了其中的一面两面,即使当代最完整的理论也很难将它的产生、它的思维、创作过程、对它的欣赏等问题阐发得鞭辟入微。它是整个生命力的冲动,是对整个主体自我完善的渴求。人们对它的表述总是显得蹩脚,而只有通过主体在日常生活的大量感性中得到妙悟,达到了大彻大悟,才可直入堂奥。“它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非泯灭含虑,又非念念不忘,所谓在不住中又常住。”这正是艺术创作的特点。有才能的书法家在“悟”字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的理论家,常常引用“夏云奇峰”、“担夫争道”、“惊蛇入草”之类的说法,实际这是历史上的书论者故弄玄虚之谈。
有实践经验者都会感到书法创作中的顿悟绝非看了一次“客观物体”所能奏效,我们当代人看到的物体更多,如果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理论去套实践,那么很难有人说他的书作是直接受某一种物体启发所致。一个有才华的书法家创出了新体,是由他的气质、意志、修养及整个的主体在书法艺术长期实践中,由更高层次的追求引导,对潜意识(而不仅仅是某客观物体)进行调整、筛选,最佳意象迅速汇集,直觉的智慧因子压倒了理性中的想象、感知而与情感、意向紧密融合后所突然迸发的结果。所以说“悟”,是在高层次上对现实的把握,是理性对于感性内容的积淀而使人直接感受到艺术的内在规律,这是“永恒的瞬间”或“瞬间的永恒”。许多书法大师并未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实践一直在感性之中,由于悟性,他超越了感性,创造出了传世之作。而许多未必不勤奋、知识面不能谓之不高的书家,一生则只能徘徊在高层次书法艺术大门之外。原因是缺少在感性中的妙悟。禅家的“悟”的确抓住了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核心问题。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