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又“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董仲舒奏“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
“故康氏之尊孔,并不以孔子之真相,乃自以为所震惊于西俗者尊之,特日西俗者所有,孔子也有之而已。”所以,在他的设计中,立孔教也好,托古改制也罢,会给政治变法带来更多的合理性依据,甚至可以赢得保守知识分子的赞同。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四
网络论坛中的儒家文化
请回答: 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他们的文化政策有何相同之处?
-
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之处: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
-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
- 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
-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
-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
-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l09
- 梁启超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他的
- 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顾炎武说“自古以
- 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
- 阅读以下材料: 中国为什么会拥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 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
- 材料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
- 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
-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
- “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
-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