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的根源及其后果。
-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货币量范围就是指现金,习惯上统称为人民币。
(1)传统观念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出于“理论考证”,依据马克思所说的通货的量是指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②来自“国外引进”,承袭前苏联20世纪上半叶的观点,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最多称之为带有商品“外壳”的产品交换。由此,也就不承认主要为生产资料服务的非现金结算即存款的转移属货币流通范围。
③依据“实际情况”,在我国过去实行严格的高度集中的资金计划管理制度下,存款和现金不能够自由转化,而存款部分总是在银行账户上转来转去,收支相抵等于零,故也谈不上有存款货币量的探讨问题。
(2)认识的片面导致了实践的片面,主要表现为:
①不承认转账结算领域中的存款属货币,实质上否认了这个领域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存在,这显然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不符;
②衡量货币流通状况是否正常只着眼于一个指标,即现金流通量和社会商品零售额之间的比例,现金过多则人心惶惶,而对存款余额的增大却简单理解为现金回笼,甚至认为是好事,未能认识到这也是货币供给量增大的表现;
③分析物价上涨只局限于一个原因,即现金发行过多,由此认为控制现金发行和组织现金回笼是稳定物价的唯一办法;
④无视存款通货的膨胀,简单推论只要现金发行不超计划,预期的信贷平衡即可实现,通货膨胀(确切地说是指现金的膨胀)也能制止。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列属于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是(
- 金融创新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创新活动形成一
- 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引起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
- 实物货币
- 如果肯定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对相关政策的
- 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
- 效益好的企业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为什么还
-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成反方向
- 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是()
- 试述你对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认识。
- 区分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基本的根据
- 银行体系为什么能够为经济生活提供它所需要
- 属于银行信用特点的是()
- 期权交易
- 货币市场包括()
- 一般情况下,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量成
- 我国最早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是()
- 下列哪项被称为有限法偿货币()
- 有限法偿
-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与政府有着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