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如何认识中国非营利组织“官民二重性”的历史性成长?
- 历史性成长: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首先是计划失灵、集权失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对社会高度的垂直整合,几乎控制了社会的所有领域,因而并不存在明显意义上的“公民社会”,非营利机构也无从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在“国家神话”破灭之后,人们又认识到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始出现了非营利组织的萌芽。中国非营利组织形成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自主治理能力不断发展强化的过程。历史地看,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治管理水平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1)中国事业单位在单位体制的弱化与改革中逐渐趋于自治“单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这一制度在建国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主要是其全能性的特征导致了国家对单位无限的资源输入与单位内部动力机制的衰弱。同时,单位作为国家权力垄断资源的分配者,使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公民社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因此,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单位体制的弱化不可避免。在中国,作为非营利组织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成为了中国单位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事业单位内部的改革主要是沿着政事分开与事业单位社会化两个方向进行的。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各自内部有效的生存与发展机制,自主治理能力亦因此大大提高。
(2)体制外的非营利组织的迅速成长加速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自治化进程,在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力呈削弱之势,个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相应地,体制外的各类民办非企业组织与各种社团组织获得了成长的合法性基础并迅速崛起。这些组织与事业单位性质相当,都是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组织,两者所涉及的事业领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是利用民间资本创办,这也导致了政府对社会事业统揽格局的改变。作为借助于民间社会资源创办的组织,各种民办非企业组织与民间社团组织具有独立自治的要求,尽管由于存在准入限制与资源获取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民间组织往往还要依靠某些行政机关或行政官员的权威,以获取自身的行政合法性与其他的资源,但其自治能力的增强与官方色彩的淡化却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20世纪60年代初,在大庆油田大会战中被
- 下列理论中属于现代管理理论学派的是()。
- 在计划职能确定了组织的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
- 党的十八大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强调
-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因为银行加息产生的影响
- 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及质量的()等方面的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
- 最具土家族风味特色的地方美食是()
- 甲、乙两种商品,其成本价共100元,如甲
- 资料:2500年前,孔子感慨道:&ldq
- 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
-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企业员工食堂只能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不得
-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支出,严格安全生产
- 对于肉毒,沸水煮10分钟能起到什么作用?
-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私部门管理
- 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系统规划建设无障
- “做人要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公文正式印制前,文秘部门对公文文稿进行的
- 安全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