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 (1)自然界得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于自然关系时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过去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人们遭受了损失,现在,逐步退耕还湖,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说明经济和保护自然应协调发展。
    (2)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在建设洞庭湖区经济时,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在经济建设中,只有树立和加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4)认识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真理性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历史上,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认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