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要论述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
-
(1)情节性文学作品(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的形象体系主要有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构成,中心因素是人物,人物统摄着环境和情节。
(2)人物形象是外在(外貌、风度、言论、行动)和内在(精神世界,或简单或复杂)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不停变化流淌的。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既与自身性格相联系,更与环境的作用和社会压力相关联。
(3)环境是围绕人物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体现为总体时代社会背景与人物具体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环境与人物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环境无时无刻不在烘托着人物、影响着人物,为人物的心理和行动提供着外在的依据。在人生演变的轨迹后面,都有环境影响力量的存在。文学作品表现环境,乃是在间接地表现人物。
(4)文学作品中展示的社会生活事件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就是情节。情节以展示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为自身的根本使命。情节与人物往往交互作用,一方面,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情节的展开又必须与人物的性格保持一致的方向。情节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作用,不少小说和剧本的情节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悬念。生动的情节,可能体现为自身的新奇巧妙,但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 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表
- 体验
- 延留时间的长短以及()效果的性质,是我们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
- 第二人称叙述
-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是反映解放区土地革命
- 简述:频率
- “文”泛指(),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
- ()是文学创造结果的标志它是文学创凝聚为
- 在中国,较早地从有机整体性的角度指出风格
- 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平衡关系的表现形式是
- 借石头之口批评“开口‘文君’,满篇‘子建
- 创作规律、研究审美()、条件及原理。
- 概述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评价。
-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其特点在于形象的
- 早期南戏中鞭挞负心者的有()
- 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是()
- “境界说”
-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出现了()相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