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从“教育”词源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差异。
-
L.中文“教育”的词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也,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两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词汇。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口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2)西文“教育”的词源。从西文本身去分析,它的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应用“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促使心灵的转向”,一种在人的精神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
从中西方“教育”的词源可以看出,中国更强调从外部来促使儿童获得知识,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吸收器”或“存储器”,记诵式的教学由此而来,这是教育中的“外际论”;而西方更强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的作用贵在启发,而不是把结果直接告知给学生,这是教育中的“内发论”。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非指导性教学
- 思想品德教育的各项原则()。
-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渗透德育。
- ()是尊师的基础,()是爱生的结果。教师
- ()是一种利用集体智慧发现问题的方法
- 通过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一个儿童测得的分数
- 微格教学能够()。
- 通过对正确的精神观念的宣传,从真理性方面
- 实验教育学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
- 体谅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创建者是:()
- 简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处理“五育”的关系。
- 教学的原则是什么?
- 非文本性的内容指以一定的文本形式(如课本
-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称之为教学目标。
- 文化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 简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 个性
- 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
- 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