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 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存在长期不一致的关系。因此,一种态度的存在,必定会以种种方式从行为中体现出来,而一种新行为的出现与保持,最终也必定引发内在态度的改变。
(一)暂时性行为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研究证明,即便暂时性的行为改变,也会引起人的态度变化。人在一种行为上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的认知协调。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理由不充分效应”。如果人的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给予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即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二)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通过建立新的行为去改变态度,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Hatfield(1966)年对752
- 光环境设计应满足下列标准().
- 认知者的因素、()和认知情景的因素是影响
- 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
- 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他人不可获知的隐秘,我们
- 自我图式
- 简述从众的三个经典研究的程序,结果,并论
- 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
- 旁观者效应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
- 评价的情形有()种
- 简单描述囚徒困境。
- 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 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首先把学习理论
- 搭集体便车 (free riders)
- 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
- 认知不协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
- 噪音的干扰程度如何,有三个重要变量起决定
-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以物理环境作为关注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