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我国商品市场供过于求有所缓解 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2003年2月1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2003年上半年,我国供求平衡的商品数量将比2002年下半年提高1.5%,改变了连续几年供过于求持续上升的局面,供大于求突出的矛盾有所缓解。 2003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排队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进行了排队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大部分商品从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仍供过于求,但程度开始明显下降.供过于求的商品中有70%,其中,在30%以上的市场上供求平衡,分别比去年初提高20%和15.6%。在一些区域市场特殊时期,求略大于供的商品也有所增加。 报告分析,600种主要商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85.5%,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粮食、使用植物油、棉花、燃料、钢材、轿车等类商品供求基本平衡,糖酒副食、农副产品、穿着、文化用品、加电等类商品供过于求的程度有所缓解。如何解释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 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呢?一种解释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随着消费总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消费者愿意为满足效用而对某种商品付出的货币,即需求价格,是由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而定的,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另一解释是,这是由于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影响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后,这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变得相对便宜,因此,消费者会用这种变得相对便宜的商品去替代其他商品,这种影响就是“替代效应”;另外,在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为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所需花费的支出减少了,消费者会用这些“增加”了的收入去增加购买这种商品,又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种影响就是“收入效应”。对正常商品,这两种效应都是正的,它们共伺作用决定了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商品的需求曲线会是向下方倾斜的。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