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
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互相生成互相彰显的过程。首先说内容形式化。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内容决定形式,从内容的表现需要出发创造艺术形式,是这些作品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这一认识无疑有它的真理性。然而应该指出,仅仅停留在空泛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依据内容表现的需要而创造的认识层面,尚不足以构成对文学创造中艺术形式形成过程的真实揭示,而且还容易导致认识上的误区:仿佛文学创造就是内容同既定的现成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形式创造并非如此,它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对此,别林斯基曾作过深刻的诠释。他说:对文学作品而言,“它的形式对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因而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为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消逝、消失在它里面,整个儿渗透在它里面”。黑格尔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把艺术的内容错误地归结为既不依赖主体又不依赖客体的“绝对理念”,然而在形式创造与内容的关系上,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认识。他说:“在理念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特殊阶段上,就有一种不同的实在的表现方式和该阶段的内在定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既可以把这种发展过程看作理念本身的内在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把它看作体现理念的具体形象的发展过程”,因此,“理念或内容的完整同时也就显现为形式的完整”。简而言之,内容形式化过程就是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过程,它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
其次,形式内容化。它是指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其实,文学创造并非在物化阶段作家才运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形式创造。艺术构思即文学创造之初,甚至是体察生活阶段,形式创造实际上已经开始。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说:作家“观察整个生活现实,不过只是从他们的那种艺术形式的观点来观察,这种艺术形式已成为他们表现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艺术构思阶段,诚如19世纪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所言,当作家“神游物外的时候,他完全接受艺术的支配”。所谓“艺术的支配”,就是作家的艺术思维是以审美价值取向的情感为动力,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想象中对素材进行生发、改造、整合。显然,这种想象体现着艺术家特有的融入了各种表现手法的创造性思维。莎士比亚说,艺术家的这种想象甚至“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确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如现代叙述学对叙述动作和叙述视角都作了精细的分类和分析,认为不同的叙述动作和叙述视角各有自己的艺术效应,这是符合创作实际的。鲁迅的《药》塑造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夏瑜的形象,自始至终用的都是侧面描写。小说从他被害的余波写起,选取几个富有特征的场面,通过一些不理解、不同情乃至仇恨革命的人物的议论予以表现。显然,正是这种叙述视角,与作家冷漠的叙述语调相匹配,让读者心底透出一片冰凉,仿佛空气都因夏瑜与周围社会环境的隔膜而变得稀薄了,从而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悲剧凄冷氛围。如果换上另一种叙述方式,其体现的艺术内容就不一样了。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