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论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化倾向。
  • 希腊晚期哲学的伦理倾向主要是对这个时期的新学派而言的,如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所谓伦理化,指以伦理学为核心和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他们借助前人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伦理化倾向的原因,一是城邦制的瓦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使人们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二是罗马人和东方人的实用态度和宗教信仰侵入希腊哲学内部;三是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引起的无畏争吵也从内部毁坏了希腊人固有的思辨理性精神。
    伊壁鸠鲁派把幸福等同于快乐。肯定快乐与德性之间的相互蕴合。但伊壁鸠鲁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并区分了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静态快乐指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两个方面,指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所以“宁静”的心态是静态快乐的主要特征,是最高的善。
    斯多亚派认为德性是生活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的善。德性被等同于幸福,他们提出了“德性就是自足”的观点,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德性是不依赖于肉体的灵魂状态;第二,德性是不谋求任何外在目的和利益的行为特征。
    怀疑主义的伦理观主要是“不动心”,这主要建立在皮罗“悬搁”的基础之上。皮罗认为,生活的目标是灵魂的安宁,要达到这种安宁,就要取“不动心”状态,这样就可以摆脱烦恼和困扰。
    新柏拉图主义者注重个人灵魂的净化。普罗提诺提出三种德性,即观照、净化和公德,三者关系依次下降。德性的特征是自有和幸福。幸福是生命的强度和充实,而观照是最高德性,这种德性使人迷狂。这种迷狂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状态,所以,神人合一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高道德理想。从以上多种学派的伦理观可以看出,希腊晚期哲学体现出一种伦理化倾向,并主要体现在对幸福的追求上,尽管他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同时这种伦理倾向也成为希腊哲学趋向衰落的一个标志。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