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中国与西方传统的跨学科研究有何差异?
-
中西方的不同知识背景,决定了其“跨学科”比较的差异。中国学术的以人统学,将各种知识归并到一家一派之中,使研究者成为“通人”,文史哲兼通,成就“通人之学”。而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是不分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建立在“学科”之“分”基础上的现代意义的“跨学科研究”。或者说,中国古人本来就是在用一套话语来论文、论学、论术。而就不同艺术门类而言,中国古人也更多地关注的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而在西方,因为他们很早就建立了“专门之学”,他们对不同学科间的“分别”也就更具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正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不同类型的“诗”的区分。他认为,史诗、悲剧、酒神颂、双管箫乐、竖琴乐,其相同之处皆为“模仿”,但不同在于模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往往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的知识则多是建立在“天人之分”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个人与整体的分离,决定了自然与社会之“学科”的分化与细化。而中国式思维则决定了其“学”的混沌与综合,它也影响到其“跨学科研究”的不同传统。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摩罗诗力说》中的“摩罗”,意思是()。
- 简述太极图和十字架的意蕴。
- 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
- 《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一文的作者
- 在佛经汉译过程中,持直译见解的有()
- 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中说“比较
- 缺类研究
- 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诗学发达的一共有三
- 王国维提出的“信、达、雅”三标准,在近现
- 誉舆学与渊源学有什么区别?
- 亲缘关系
- ()的小说翻译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有着特
-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派形成().
- 置身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源流,
- 《学衡》杂志于1911年由吴宓、梅光迪等
- 我国元代的著名杂剧()流传到法国,伏尔泰
- 关于朱光潜对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观点,不包
- 关于钱钟书,描述不正确的是()。
-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有何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