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分析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
  • 行为目标取向。主要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在他看来,陈述教育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前者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行为目标的长处在于他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短处也明显,它容易忽略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内容,不利于把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生成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注重的是过程。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学校教育由知识技能的掌握、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构成。后两者肯定不能用事先规定的行为陈述,提出过程模式。这种取向强调个人的成长,理论上很吸引人。但完全排除了目标的事先研究的和设定,走向了极端,而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能在实践中展开。
    表现性目标。它来自艾斯纳,认为除了行为目标外,还应当有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重点不是放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和高级心理过程上,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得到的结果。他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是开放的。表现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然而这种目标也比较模糊,各门学科有自身特点,很难保证学生掌握它们必要的内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