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请谈谈卞之琳1930年代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
卞之琳1930年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在1930年代早期,以写小人物为主;1935年之后,转向对智性的追求。写于1932年9月的《西长安街》,作者的写作追求可以从他后来在《雕虫纪历》的序言中见出:“(诗歌)较多表现当时社会现实的皮毛,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我主要用口语,用格律体,来体现我深入感触到的北平街头郊外、室内院角,完全是北国风光的荒凉境界”。卞之琳的诗歌受艾略特的影响,艾略特著名长诗《荒原》写的是西方社会进入现代之后,人类精神上的“荒凉”,而卞之琳的“北京城”,除了城市本身的“荒凉”以外,也包含着人与人精神关系之间的“荒漠”。
《西长安街》使用口语,不分段,全诗共58行,但可以从其意义上分为三节。第一节,写冬日黄昏,夕阳,老人,手杖,青年与老人各自“跟着各人的影子”走,写出了古城荒凉中人与人的不能沟通,沉默的国民。第二节,大门前的“黄衣兵”,“象墓碑直立在那里”,虽然他们看起来是令人心痛的麻木,但他们也在思念着遥远的被日军蹂躏的家乡东北,于是诗歌情绪一变,拉向了东北,诗人的愤懑也呼之欲出。第三节,诗人以自己的惯用的手法,假托一个友人,远在长安,把诗歌的触角伸向比北平更为古老的长安。
写于1935年1月9日的《距离的组织》,和《圆宝盒》、《尺八》等诗,是卞之琳诗歌当中最具有“智性”特征的几首,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距离的组织》,来看他的诗歌的思维特点,是如何将“距离”“组织”起来的。起首两句,从读史,进到罗马灭亡时期陨落的星此时才到达地球,顿时将时空的距离拉远了,从人在地球上的位置,拉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是诗歌给我们拉开的最广大的“距离”。括号中的句子,象小说中的“插入语”,说明“我”进入了梦境。在梦中看见“灰色”的天、海、路,还听见了“一千重门外”的声音。“灰色”是诗歌中出现的唯一具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我的盆舟”是使用印度一个典故。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新月派的新格律诗理论的“三美”是指()
- 关于《女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 ()的《唐山大地震》是新时期“全景式报告
- 《潘先生在难中》的结尾有什么特色?
- 在党的文艺政策调整的60年代初期,文艺界
- 《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作者
- 《如意》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终于如意地生活
- “被规范”了的文学在反映、描写的对象上,
-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
- “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 下列关于《茶馆》的叙述,正确的是()。
- 短篇小说《百合花》的作者是当代女作家()
- 杨朔的散文善于通过社会生活细沙浪花来表现
- ( )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
-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主要取材于南京路上
- 女作家茹志鹃的新时期小说()是反思文学的
- 周克芹的()是反映农村“伤痕”的长篇小说
- 陈敬容的《铸炼》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诗的下句是()。
- 艾芙的原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