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简要介绍和评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A.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理论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每一点都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中心货物与服务: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中心性: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作用大小。
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为半径,可得到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以此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B.六边形网络
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C.理论模型
(1)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而后低一级的市场区又包含了3个比它更低一级的市场区,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也就是说,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
(2)交通原则: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4倍。
(3)行政原则: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D.评价
(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
(2)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密集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可以不依赖于对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3)克氏的中心地学说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 简述外围市区城市化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 1921年奥隆索(M.Auronssea
- 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 Reurbanization
- 试评价经济基础理论。
- 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 我国是否应该采纳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
- 一般认为大城市存在的交通问题主要有:交通
- 简述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
- 社区
- 简述巨大城市带的特征。
-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的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 城市规模主要有()和()两种表达方法,其
- 简述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 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
- 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
- “灰区”是指()。
- 城市均质性
- 简述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