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材料1 1954年9月15—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在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中,共产党员668人,占54.48%,非中共人士共558人,占45.52%。常务委员会的79名委员中,中共党员40人,占50.6%;党外人士39人,占49.4%。人大常务委员会的14名委员长、副委员长中,中共党员6人,占44.4%;党外人士8人,占55.6%。李维汉同志指出:“中央对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名额、对民主人士的安排原则、比例,以及对国家领导人员的安排,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体现了党与非党人士的团结合作,加强了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使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备。” 材料2 在某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时,就某些问题质询该省财政厅厅长,要求作出答复。 材料3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决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条款备受关注。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有利于凝聚和广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其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有利于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
    其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