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历代文人对古琴音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历代文人对古琴音乐的创造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琴歌、琴曲、琴论、琴谱等四个方面。琴歌是以琴来伴奏歌唱的一种体裁形式。琴与歌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同一个人演奏、演唱。历代文人对于琴歌的创作与发展,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另一类是文人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化作琴歌,抒发真情实感。
    琴曲是没有歌唱而只用琴来演奏的器乐曲。
    在琴曲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文人的贡献主要在于:
    (1)创作琴曲,直抒胸臆。如:魏晋南北朝,嵇康《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阮籍《酒狂》;南宋郭楚望《潇湘水云》等。
    (2)传承整理,形成多种琴派。唐代赵耶利云:“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南宋时出现了以郭楚望为代表的“浙派”。明代初期有江、浙两派。明代后期有虞山派、绍兴派、江派等。清代则出现了广陵派。近代有以祝桐君为代表的闽派,以张孔山为代表的川派以及山东诸城派等。
    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琴曲结构形成了某些共通的特点。一般说来,琴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尾声。
    古琴音乐理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历代文人艺术实践和思考的成果,涉及演奏、创作、琴律、琴派以及音乐美学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是我国音乐理论的重要宝库。
    历代文人对古琴琴谱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记谱法的创制,二是琴谱的搜集、整理、保存、出版。据统计,我们现存的自南北朝至清末的琴曲谱集有150余种,记录琴曲2800余首。除去重复者,仍有650余首,实为我国传统音乐保存的一大宝库。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